发布时间:2021-03-31 阅读数:1184
摘 要:我国古代版权制度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成因缓慢发展,版权意识萌发于春秋战国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大量古籍作伪与篡改导致古籍真伪难辨,激起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印刷技术革新后,进一步促进古代版权保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版权意识;古籍作伪;古籍伪辨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231-01
作者简介:廖燕臻(1987-),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版权意识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忙于争霸战争,使得文化转播环境改善,进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竞胜激烈,不仅出现了彪炳中华文明史册的学术经典著作和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还产生了影响中华千古文明的学术思想大家和著作家,更产生了后来版权保护所关注的版权问题。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智力创作的方式有口头发表,如游说诸侯的说辞、私人聚徒讲学等,但更多的是著书立说。为了与其他学派表示区别,著作者开始在文字作品上標注自己的名字或者学派标识,表明对自己的著作负责的态度。这明显与现代版权中著作权利是十分相似的,而把文字作品视为个人或者学派的所有的,其保护的利益就是著作权,也是版权保护思想中署名意识的最初萌芽。
二、秦汉时期古籍作伪和辨伪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统一思想,整齐教化,稳定政权。由于思想文化百家杂陈,秦始皇下令焚烧史书,后称“焚书坑儒”。先秦流传下来是古书典籍很大部分遭到焚烧和禁毁。汉朝为了托古立说,便搜访古书,于是就有了古书造伪。有的学者或者出于政治目的的托古说而故意造伪,或者因古籍缺乏历史观念而无意造成伪作,造假作伪间杂其中,弄得世人真假难辨。例如,经典著作《荀子》诸篇,《荀子》中的《大略篇》就是汉朝初期人所伪造。有研究表明,创作活动中的剽窃现象产生于汉代。汉代的古书辨伪,可以说是既有辨别伪事,又有辨别伪书,注重辨别古书的作者真伪,以及著作的创作年代和它标志的年代是否一致。也就是说,汉代的书籍辨伪已经注意到著作署名的假冒伪托、张冠李戴和事实内容与年代更是颠倒错乱。虽然汉代的辨伪还不没有像后代那样出现辨伪专著,但他们的辨伪方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著作权利意识的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经历了几十次的王朝更替,文化发展繁荣,使得文化商品化倾向更加明显,文化作品频繁用于交换来取得经济利益,进一步加强了著作和作品的创作者和持有者的权利意识。中央政府设立了著作郎职位和秘书监,其主要职责就是保管图书、古籍和当代作品文学,考析古今图书的异同,包括文字方面和机密图书区分。著作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南北朝后,著作机构逐步发展完备,而秘书省的职能为国家专职是图书编撰整理校勘机构,而其他具体的编撰创作工作将由其下属的著作人员负责开展,也就是说,南朝秘书省和著作局管制已初步发展沿制东晋,图书典籍的校勘编纂工作便是其职务职责范围。
从战国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不仅著作注重署名,伪托署名、假冒作伪、剽窃他人著作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仅“文人不言利”的儒家信条有所动摇,而且剽窃现象也不断出现在文人士大夫中间,甚至出现在佛家高僧身上。但是文人士大夫比较注重功名利禄,为了追求仕进利禄,不惜损毁名节而行著作剽窃。虽然署名权纠纷不断,但还不足以能够使用法律解决和设立规制的程度,更多的是通过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和约束。
四、隋唐时期版权意识的建立和古籍辨伪的进步
从秦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经过朝代的更迭以及社会因素的积累和演变,著作权意识发生了变化。原本著作权主要涉及人身权利,变化在于,人们对于著作权的意识已经由原本的著作人身权演变成了不仅包含人身权,还涉及著作财产权,这已是重大突破。隋朝君主隋文帝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一宏大目的,积极推行文化策略,发布奖励诏令,鼓励民众积极献书,并对献书者加以奖励,这种诏令开启了中国著作经济权利的先河。图书抄写复制转让给官府,由官府获得图书传播的权利,并奖励献书者相应价值的縑缎以示回报。隋文帝诏征图书后,统一整理图书和古籍思想,充实并完备官府藏书,然而,隋文帝这一举动神奇地与现代使用他人著作品专有权需要支付一定报酬的规定十分相似。通过皇帝的诏敕形式推广实施著作专有权利益,一方面说明隋朝皇帝十分看重图书的搜访整理,同时突显了现代著作“利益因素”在隋朝时期的原始形态和实践,这对于中国古代版权保护文化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古代书籍演进的历史进程来观察,可知书籍载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了革命性的变革,书籍载体由简牍变成了纸张,属于载体介质的创新。过渡到隋代,由原来的写本过渡到雕版印刷技术,其技术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与南北朝相像,文化事业的繁盛发展后,隋代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创作及佣书业群体,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图书出版及编纂费用的支付形式,这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和日益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李明山.中国古代版权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J].图书馆建设,2003.6.
[3]俞飞.中国古代的版权保护[J].政府法制,2011.10.
[4]杨屹东.中国古代版权意识与现代版权制度辨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
上一篇:浅析葛兰西霸权语言建构的政治隐喻
下一篇:高校网评员参与网络舆情导体制研究